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

蘭奇如果投奔三星,宏碁通路優勢將減弱

這兩天各大報都報導,Acer離職的CEO蘭奇,可能投效Samsung PC陣營,只能說,希望這不是真的......

Acer原本兩項主要競爭優勢,(1)充分利用ODM帶來的速度、彈性、cost down和效率,(2)優秀的業務策略、業務人才和綿密的通路商夥伴關係,(3): (1)+(2)帶來數量擴大形成規模經濟,又回頭強化(1)和(2)的優勢。現在(3)經濟規模的良性循環已經打破。至於(2)通路優勢呢?

各國通路商,除了定價策略、利潤分享策略之外,也很需要靠各國業務人員去維持好關係,才能在零售店"貨架"分配、通路商promotion program、店內優先主攻機種......等關鍵點,取得先機,還有各國銷售環境、各家通路商的條件細節、人脈關係......等等。Acer最近做了幾件事情,條列如下,對全球業務團隊的影響(例如士氣和忠誠度)如何,請自行判斷:

(1)照公司說法,蘭奇是犯錯和理念不合後突然被請離職。
(有些公司為防止人才跳槽,為敵所用,常常採用各種方法,例如明升暗降、權力架空、轉任關係企業或基金會......等等,對外則講講場面話,互留情面。但這些事Acer通通都沒做,重點不是誰是誰非,重點是,站在維護公司利益角度,如何避免本身的人力資源釋出後給敵方所用。)
(2)馬上裁員300人。
(3)原本早就排定好的員工分紅,突然反悔(從員工的角度看應該算反悔吧!)大減40%。
(4)根據媒體,延攬HP中國前副總裁,擔任Acer中國觸控團隊主管,請注意這位人士之前負責的是銷售業務,不是產品研發,而現在負責中國銷售業務的總經理是蘭奇子弟兵。
(5)根據媒體,提拔台灣區總經理將與宏碁營銷業務全球業務副總裁(也是蘭奇子弟兵)共同負責全球品牌營銷。

相關文章:
2011/4/1: 猜猜看誰會去搶蘭奇?

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

Apple法說會的幾個觀點

Apple的analyst meeting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發展:
1. Apple已經成功打入亞太區
2Q11 iPhone亞太區銷售比去年同期成長四倍,Mac PC在亞太區成長57% YoY。Apple品牌效應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亞洲,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都在提升。
2. iPhone/iPad不只在消費市場,已經進入企業市場
Apple表示,46% Global 500/86% Fortune 500正在測試或導入iPad57% Global 500/91% Fortune 500正在測試或導入iPhone。看起來RIM麻煩大了。我想這些企業不一定都會為員工購買iPad/iPhone,也許只是允許員工自己購買的iPad/iPhone連接到公司網路,但即使是這樣,也會增加消費者的購買誘因。
3. Apple還是一家以硬體獲利為主的公司
從營收和獲利結構看起來, (iTune/App/配件)佔營收8%,軟體另外佔2%,合計10%,假設因為OP%比較高,獲利還是只佔整體15~20%,顯示Apple目前還是一家硬體公司,約有80~85%的利潤還是來自於硬體銷售,因此假設Apple US$499低價促銷iPad 2來賺App stores的錢,不一定正確,Apple當初低價賣iPad 2可能還是站在硬體競爭的角度,先行卡死對手,並靠規模經濟降低成本,提升毛利率。 

還好Apple所有產品都是少樣多量,因此無法兼顧各項區隔市場(例如螢幕尺寸、價格區段...),因此對手還是可以從產品多樣化、差異化、市場區隔化來迴避Apple正面衝突。

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

Apple和Google再度競標InterDigital專利庫

才剛剛競標完Notel的專利,媒體又傳出Apple和Google可能馬上又要開始競爭InterDigital的專利,Nortel是老牌電信廠商,但Interdigital有那麼重要嗎? 找了一下資料,發現不得了,這家公司在4G LTE的基礎專利數位居第二,僅次於Qualcomm。

讓人驚訝的是,中國華為、韓國Samsung、LG都在LTE專利佔有一席之地,而Google、Apple這兩家半路跨行進來的非傳統手機廠,則沒有(或很少) LTE專利,難怪都對InterDigital的專利勢在必得。

LTE Essential Patents

Qualcomm  25%
InterDigital 16%
Nokia          13%
Samsung        9%
Huawei         9%
L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8%
Ericsson       3%
Nortel          3%
NSN            3%
Panasonic    2%
ETRI           2%
T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%
Others         5%

Source: ESTI, Techlpm, (Jefferies)

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

流失訂單並非壞事-如果能夠轉虧為盈的話

新聞或事件的解讀,第一要判斷方向是正面還是負面,第二要判斷程度大小,第三是判斷影響的時間點、和持續的時間長短。最近關於媒體大肆報導某家EMS廠2012年流失NB訂單,很多人都當作利空解讀,認為流失訂單當然是利空。但是,如果是因為停止流血殺價、提高價錢,以致訂單流失、出貨量衰退,但是部門獲利反而轉虧為盈,對EPS產生正貢獻,這樣的流失訂單,算是利多還是利空? 也許長期看還是利空,因為表示跨入新事業受阻,但至少對2012年來說,未必是利空,這個新聞事件,在第一步驟,方向的判斷,就有很大的差異,也就不需要去判斷程度和時間了,因為方向判斷如果不一樣,程度和時間掌握得越好、影響越大,差距也越大。

2012年前三大NB ODM廠將會是好年

這兩天報紙針對2012年NB產業有兩個報導,第一是昨天電子時報報導,2012年NB ODM產業停止殺價,因此大家的毛利率都會回升,第二是前幾天各大報都有報導,2012年仁寶接到更多從EMS廠轉回來的Dell商用NB訂單,並順勢"補充"不少資深RD。

以上兩個報導,大致都沒錯,第一,2012年projects訂單(至少上半年和一部分3Q12),價格都標得還不錯,並沒有前兩年被EMS攪局亂殺一通的狀況,主要是因為EMS過去一兩年亂殺價,已經嘗到苦果,要不就是受不了慘賠宣告退出,要不就是賠錢之後在內部引起檢討,不得不停止殺價。其實,新進入的EMS或二線ODM,初期為了擴量,低價搶單,如果本身實力夠,把案子照顧好,即使初期賠錢,後來取得客戶信任之後,案子越來越多、從小案接到大案,取得經濟規模,漸漸提升毛利率,形成良性循環,應該是他們當時低價搶單時打的算盤,但是顯然這個行業從十年前30~40家ODM,殺到現在只剩下3個大廠和4~5家中小廠,其中剩下來的廠商,都有千錘百鍊的實力,新EMS或二線ODM想要衝大量並不容易,只要有任何一點閃失,案子就會回到Top 3 ODMs,常常只能檢一些Top 3不太願意積極承接的小案子(因為量小賺不多,卻同樣要耗掉一組RD team),不容易賺錢。2012年就是因為這樣,Brands終於發現還是Top 3 ODMs比較可靠,即使價格貴點,也只好回去,另外,EMS和二線ODM停止殺價之後,和Top 3 ODM價錢差不多,對客戶來說,Top 3 ODM卻可靠的多,訂單就回流不少,而且都是合理價格,很少破盤價。只是Brands也不願意EMS/二線ODM無法生存,這樣會減少長期的議價籌碼,還是會穩定給一些案子,讓他們可以繼續走下去。往Top 3 ODM回流集中,動作最大的是美國品牌、其次是 日本品牌、在其次是某家台灣品牌,另外一家台灣品牌和中國品牌本來就是在Top 3 ODM為主,只有1~2個小案子在EMS/二線ODM試單,未來就繼續試單,也不會放大量。

所以,對Top 3 ODM(廣達、仁寶、緯創)來說,2012年都是好年,NB訂單好、價錢也好,不只有報紙提到的仁寶一家好而已。除了NB成長之外,這些廠商還有Server/Storage/Cloud Computing、Smartphone、Tablet、LCD TV等,也可貢獻一些成長。

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

2012年NB ODM成長集中在前三大廠

2012年不論全球整體NB市場成長多少,照目前的標案,已經確定前三大廠都可以成長,而且可能都在+10% YoY以上,因為第4名到第7名的ODM通通會衰退,有人還會衰退不少,甚至還有一家EMS完全退出NB ODM,NB  OEM(brand)前兩年大力拉拔EMS和二線廠,來壓抑Top 3的價錢的行動,已經證明無法奏效,因為無論是成本、品質、研發能量,都還是Top 3競爭力較強,讓OEM(brands)於2012年紛紛將訂單退回前三大ODM,使得市場量重新集中到前三大ODM廠。雖然2H12還有些變數,二線廠還有些翻盤機會,但研判機會不很大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。

所以2012年Top 3 NB ODM出貨量都會成長,景氣好點可成長15~20%,景氣差點可成長10~15%。因為4~7名出貨量衰退,是market share移動的結果。

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

意見交流: ITC初判HTC侵犯Apple兩項專利,您的看法如何?

問題一: (1)比預期好,(2)比預期壞,(3)符合預期
問題二: 未來對HTC(含S3)、對Android陣營、對Apple的影響如何?
問題三: 有沒有人研究過這兩個專利容不容易迴避設計?

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

宏達電和Apple專利大戰-S3太貴嗎? ITC初判為何提前? HTC一定輸嗎?

最近因為宏達電(HTC)巨資買下S3以取得專利庫,讓市場大眾有人不解、有人不屑,很多人朝向 "利益輸送" 的方向去解讀,但本部落格疑惑的是,資深分析師都很清楚,要"合法"、"合理"、又 "不為人知" 的利益輸送方法有很多(至少十幾二十種以上), HTC為何要找一個這麼 "明顯"(S3淨值為負,又是關係人)的方法? 又為何要找一個這麼不佳(市場矚目Apple告ITC初判出爐前夕)的時間點? 歸納只有三種可能: (1)HTC真的是目中無人、(2)HTC很笨,笨到連剛入行的研究員都不如、(3)HTC真有高價買下S3的充分理由,只是在訴訟階段不便公開說明。另一個疑惑,這幾天市場一面倒的認為HTC和Apple專利戰必輸,為了避免禁止進口,必須和解,差別只在於賠多賠少,S3也許只是讓HTC有籌碼談判賠少一點而已。以上問題,本部落格都沒有答案,只提出一些公開資料供大家觀察思考。

一、S3專利的價值

我們不是專業法律人員或鑑價機構,不可能去評論S3值多少錢,但可以談談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
1. S3告Apple的是ITC的337調查,是可以禁止Apple產品進口到美國、並在美國銷售的

2010年5月28日S3向ITC提請337調查,指控Apple涉嫌四項專利侵權(專利編號US7,043,087、US6,775,417、US6,683,978和US6,658,146)。S3請求ITC發出禁制令及排除令,禁止Apple產品進口美國銷售。Apple產品100%不在美國生產(都在中國),全部都是要進口,S3告Apple不只在地方法院,而是ITC 337調查,範圍涵蓋幾乎全部的Apple產品,包括NB/iPod/iPhone/iPad。各位可以想想,成立的話,影響多大?

2. S3已經取得初判勝訴

2011年7月1 日美國ITC最終初判(Final Initial Determination)與補救預備賠償金(Bond)通知(Notice),針對S3告Apple案[337-TA-724],確認被告Apple有侵權之事實存在,其中US6,683,978和US6,658,146兩項專利侵權成立。詳情請見以下網站,點選第一行Notice連結,可看到ITC公布的前4頁文件掃描檔。
http://www.itcblog.com/20110706/alj-gildea-issues-initial-determination-in-certain-electronic-devices-with-image-processing-systems-337-ta-724/

3. S3雖然只在初判勝訴,但表示終判勝訴的機會已經大大提高,一旦侵權成立,Apple的大部分產品將無法進口到美國,也無法在美國銷售,而美國是Apple的最重要市場,Apple各項產品在美國市佔 率都遠高於其他國家,S3擁有這種勝訴的機會和籌碼,在終判之前,Apple需要拿出多少錢來跟S3和解? 和HTC買下S3的金額比起來,很難說到底是誰吃虧了。當然,法律判決之前,都是機率問題,風險沒發生,不代表風險不曾存在過。至於是否要花錢降低這個風險,的確是很困難的決定。

二、ITC判決HTC 100%一定輸嗎? 10項專利中有9項已被Motorola提出專利無效之訴

Apple於2010 年03 月02 日,同時在Delaware地方法院和ITC對HTC提告專利侵權,總共提到20多項專利,最近大家關注的是ITC的部分,報載將於7月15日初判宣判(從8月提前到7月15日),這部分Apple告HTC共有10項專利侵權。包括USRE 39,486、US5,481,721、US5,519,867、US5,566,337、US5,915,131、US5,929,852、US5,946,647、US5,969,705、US6,275,983、US6,343,263。

根據"科技產業資訊室/專利情報"網站,2010年Motorola除了在地方法院和ITC告Apple侵權之外,也於2010年10月8日提出專利確認之訴,主張Apple的11項專利無效。這11項專利無效之訴範圍包括US5,455,599、US5,519,867 、US5,566,337 、US5,915,131、US5,929,852 、US5,946,647 、US5,969,705 、US6,275,983 、US6,343,263、US6,424,354、USRE 39,486,我們比對一下即可發現,Apple在ITC告HTC的10項專利中,有9項在去年已被Motorola向Delaware地方法院提起專利無效之訴,Motorola認為Apple根本沒有這9項專利的權利,這不一定影響ITC行政法官判決,但至少,在市場一面倒認為HTC必然侵權的環境中,還有不同的意見。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到以下網站上看看,點選訴狀下載,可以看到Motorola的訴狀掃描檔。
http://cdnet.stpi.org.tw/techroom/pclass/2010/pclass_10_A272.htm

三、剩下的那一項專利,將於今年7月17日到期,或許這就是初判要提前到7月15日的原因吧!

Apple在ITC告HTC的10項專利,有9項已被Motorola提出專利無效之訴,只剩下一項:US5,481,721,根據專利公司網站資料,這項專利名稱為:US5481721: Method For Providing Automatic And Dynamic Translation Of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Based Message Passing Into Operation System Message Passing Using Proxy Objects,該專利屬於Apple併購公司Next Computer於01/02/1996取得,預測的專利到期日(predicted expiration date)為7/17/2011,沒看錯的話,就是這個月7月17日到期,不知道這是不是ITC初判要提前到7/15日的原因(7月16日和17日都是例假日,初判日和到期日一日不差)。這個推論也許太牽強,也許純屬巧合吧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以下網站:
http://www.boliven.com/patent/US5481721/description?q=doc_date%3A19960102&fq=data_source:(USPTO)/reader

如果Motorola的主張有道理,那ITC初判中HTC只剩下一項專利不知道有沒有道理,而這項專利還是在幾天後就要過期的專利。針對過期的專利,還需要禁止HTC產品進口嗎?

夜闌人靜,胡言亂語,那天發覺寫錯了,就把本篇文章刪除好了!

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

今年NB確定旺季不旺

目前雖然各大品牌3Q11 forecast還有+10% QoQ,但是從產業現象觀察,情況不妙,實際上可能只有+5~10% QoQ或更低,包括:

(1)前幾年旺季大陸常常缺工,客戶都會擔心產能不足,希望廠商做各種準備,今年客戶都不擔心產能問題,表示大家對旺季需求展望不佳。
(2)連續兩個月,前三週出貨還有符合預期,到了第四週提貨都不如計畫,顯示終端銷售去化不佳。
(3)歐洲從去年底開始銷售不佳,部分品牌從1Q11開始清庫存,結果清了半年還清不完,顯示問題不在於一次性的銷售計畫失準,而是終端需求一再不如預期,銷售不佳,庫存自然很難清完,因為舊的庫存清完,銷售不好,新的進貨又會變成庫存。
(4)已到7月,展望未來幾個月,歐洲地區需求還是很糟,美國稍有旺季感覺,但還是不如往年。
(5)能見度還是不佳,訂單還是很短,並沒有像以往,越靠近旺季下單期慢慢拉長的現象。

本部落格在5月上旬曾預測今年全球NB市場還可成長10%,目前看起來很難做到,預測錯誤了。但這波PMI指數還是蠻有參考性, PMI指數從5月開始明顯下滑,產業景氣也差不多在5月下旬明顯轉弱(5月之前有的產業強、有的產業弱、有人看法樂觀、有人看法保守,但到了5月下旬以後,產業data points全面轉趨保守)。

6月全球製造業PMI創近兩年來最低值

6月份全球製造PMI從前月的53.0再次下滑為52.3,創下2009年7月以來最低值,顯示全球經濟成長速度繼續減緩,對比今年2月還曾創下本波景氣復甦以來的最高值,不到半年時間,這波PMI下滑又急又大。具有領先意義的新訂單分項指數,也從前月51.9降到50.9。

以地區別來看,歐元區、英國、中國、日本全面下滑,美國雖然稍有回升,但結構很差,因為主要是庫存上升所貢獻,在景氣承平時期,庫存上升代表廠商看好未來銷售所做的準備,因此屬於PMI的加分項目,但是在景氣轉折時期或走緩時期,庫存上升的意義則完全不同,代表銷售不如預期,以至於生產產品變成庫存,但PMI公式還是加分,但解讀上應該算是減分,如果不去看PMI的分項結構,很容易被誤導。也就是說,美國和世界各地一樣,PMI的狀況都是惡化(即使分數上升)。